居然到了山西,天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的事,单单在一点什么感情底下,打滴溜转;更不用说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垒,村落,反映着夕阳的一庙,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                                    ——林徽因《山西通信》



晋汾后记

林徽因、梁思成《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研究


时间:2024年4月27日(周六)14:00


主讲:党晟


          32450新蒲京特聘副研究员


主持:丁垚


          32450新蒲京教授


议:李路珂

          清华大学32450新蒲京长聘副教授

          林晓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

          刘东洋

          自由撰稿人

       

内容简介: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记述了1934年梁思成、林徽因调查山西中南部古建筑的主要收获。此次调查基于梳理中的中国建筑整体风格的纵向演变,对某一地域的古代建筑展开横向观察。虽然此行意在寻找唐代建筑遗存,但调查过程中却未局限于大型木构,而是对山水、城镇、官署、寺观、村落、民居等进行全景式的扫描,发现了山西古代建筑的复古性特征,建筑的时代性与地域性问题也随之呼之欲出。对山西建筑本土特点的熟悉也为不久之后二人深入认识佛光寺等古老建筑奠定了基础。


《纪略》的写作完美体现了林徽因“诗人之眼”和梁思成“哲匠之眼”在建筑观察中的珠联璧合。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林徽因感知建筑环境、氛围、性格之敏锐与细腻,所谓“发现美的眼睛”并非虚言。若将《纪略》配合《山西通信》《窗子以外》两篇写作于晋汾调查期间的散文阅读,更能看出林徽因对西方近代学术局限的自觉与对苦难中同胞们的赤诚之爱。


本次讲座将回顾此次调查的背景与历程,介绍部分遗构、遗址与遗物的现状,并对《纪略》的写作及学术意义作简要探讨。


汾阳峪道河龙天庙山门,1934年8月(梁思成、林徽因  摄)

汾阳峪道河龙天庙遗址,2024年2月(党晟  摄)


霍县东福昌寺正殿原貌,1934年8月(梁思成、林徽因  摄)

霍州东福昌寺正殿现状,2024年3月(党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