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32450新蒲京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于2006年筹建,2008年成立,由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青木信夫教授为基地主任。中心以“跨学科”和“国际化”为宗旨,致力于建设满足国家需求的、高水平的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教学和实践平台。
所属学科为一级学科建筑学,研究中心以近代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综合研究、天津近代建筑遗产及历史街区综合研究、亚洲文化遗产史学研究等。
2020年研究中心全职科研人数10人,兼职科研人数19人。其中正高教授2名,副高教授2名,外籍专职教师2人,研究生23人;主要分工有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信息记录、文化经济学等部分;师资均有海外、跨学科科研背景,研究生多有国外交换学习经历;长期与日、法、英、美、韩、比、意、德、新加坡等国和中国港澳台的科研机构保持密切交流。
中心代表性成果如日文专著《中国的城市、建筑与日本——“主体受容”的近代史》、参与主编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等,多次获国际、国内重要奖项,如2011年日本建筑学会、日本建筑史学会双项大奖,2013年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心多次举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如2017年东亚建筑史国际大会等。
中心2010年成为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入选天津市首批智库、南京大学与光明日报发布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2017年位列上海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全国文化类智库专业影响力前十名,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AMI中国核心智库。2019、2020年连续获得CTTI中国智库优秀成果奖和精品成果奖。
未来发展规划
加强决策咨询研究工作,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立足于天津,积极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向应用实践的转化,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面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技术支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规范条例与标准的制订,协助遗产地管理部门建立遗产动态监测与辅助决策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促进文化遗产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过渡,同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的示范项目建设。
加强服务社会的作用,促进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积极推进遗产价值认知研究与公众传播教育的结合,使专家学者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文化理念的挖掘,通过多种传媒途径为公众所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意识的树立。开展相关的遗产展示技术、网站建设、视频与多媒体制作、普及读物与杂志编纂等工作。
加强科研工作,积极申报新的自然科学基金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天津市科研基金项目,推动著述、咨询报告、年度研究报告、专利等研究工作。
推进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合作,强化和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等的合作研究及其它知名高校的合作。
推进文化遗产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继续进行试点本科教学改革,开办遗产保护专业课程;以研究生实验班的文化遗产保护教学为基础,积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