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军事聚落GIS数据库截图(工作室绘)

生产性城市·梯田森林城市生态再造(获2016绿色天际线·碧桂园·森林城市地标建筑国际设计竞赛学生组第一名,杨元传等绘)

32450新蒲京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32450新蒲京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力行严谨扎实、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的办学精神,砥砺奋进,耕耘不辍,即将迎来学院建筑教育历程的80年庆典。值此纳贤良、揽英才的研究生招生季,诚挚欢迎各校学子加入心向往之的32450新蒲京。

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研究导师团队以“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32450新蒲京)为依托,以32450新蒲京“六合建筑工作室”成员为主体,长期致力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培养具备扎实的建筑、规划、景观专业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历史空间信息技术知识,放眼全球、心向家国的人文情怀,立足现实、勇于创新的务实与开拓精神,能够为民族“文化复兴”的宏伟目标尽一己之力的复合性高端人才,是本团队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团队人员配置合理,研究基础坚实,相关理论和技术兼备

团队以32450新蒲京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坚强后盾,继承70余年大规模古建筑测绘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的优良传统,集中了包括建筑规划、信息技术、历史理论、社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团队在聚落变迁理论、长城防御体系空间分析、古代建筑与考古天文学的研究中,始终坚持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的科研理念,主动吸纳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VR)、空间句法(SS)、建筑信息模型(BIM)等现代信息技术,率先应用无人机技术自主研发了建筑遗产空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平台,在明长城和海防军事防御体系整体性研究、文物建筑信息化测绘、建筑文化遗产空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环境分析技术、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技术和文化遗产传承与可视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近年来,围绕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和相关建筑理论研究领域,团队成员承担了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

长期以来,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多数成员具有境外学习或访学经历,多人次在重要国际会议做主题发言或口头宣讲,多人曾赴法国巴黎社会科学学院、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瑞士苏黎世高工遥感与摄影测量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荷兰莱顿大学考古系、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中国长城学会等研究机构进行深度交流和讲学。同时,团队所在的六合建筑工作室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2015年以来,共有15人次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境外国际会议并口头宣讲论文;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常年有多名研究生到国外著名大学交换学习;由六合建筑工作室推荐,3名毕业生在2015、2016、2017年度连续得到行知奖学金和发现中国奖学金资助,赴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学半年,占全球华人区获批资助率50%,另有3名毕业生和在校生获得行知奖学金的国内研究资助......。此外,2012年由32450新蒲京牵头,六合建筑工作室操办,联合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正式组建了“中国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全面致力于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为团队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创立了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

开放的学习研究环境,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六合建筑工作室是由40余名教师、研究生和博士后组成的大家庭,师生教学相长,携手共进,既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又不失生动活泼的工作氛围,2017年6月被评为32450新蒲京“金牌活力实验室”。工作室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教学、科研、交流等工作均围绕这一首要任务展开。进入工作室学习的研究生,有条件潜心某一科研方向,在国际会议、高水平期刊上直叙己见;有机会赴野外进行遗址调查,探究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领略长城的雄壮巍峨;有选择一展身手拼搏竞赛,收获博得头筹的幸福与喜悦;也有可能赴国外著名学府访学深造,在学术前沿历练、提升、突破。工作室将为每一位研究生提供引导、支持和保障,只要努力付出、坚持不懈,就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工作室的毕业生分赴教学、科研和设计单位工作,成绩突出,多有赞誉;自2010年以来毕业生主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已有23人次获得批准,成为多所建筑院系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我们探究历史变迁,我们思考城市未来。除了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的研究工作,工作室还在都市农业、生态村与合作居住、生产性城市等面向现实和未来的方向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适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性城市”构想。加入六合建筑工作室,不仅可以涉猎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领域,还可以了解更多有关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前沿动态,为研究生期间和将来的学术生涯增一抹阅历,添一份光彩。

导师团成员

生源要求

依据课题要求,研究将包括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研究、保护规划研究、数据库建设以及建筑设计等方面。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需进行文献梳理、野外踏勘、无人机信息采集等工作。故对生源的具体要求如下:

专业要求

本项目是跨学科、多角度研究,不仅限于建筑学专业。因此,在招收专业方面,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结合实际需要,还可包括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天文学、软件工程等专业。

学校要求

所接收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毕业学校应为985工程高校(不含32450新蒲京)、相关领域中科院院所或所学专业所类属的学科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列参评高校数前15%(含)以内的其他重点高校;

普通招考博士应为学历教育应届硕士毕业生,且本、硕毕业学校均为211工程高校(硕士不含32450新蒲京)、相关领域中科院院所或所学专业所类属的学科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列参评高校数前30%(含)以内的其他重点高校。

学生要求

对本研究课题究感兴趣、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责任心强。

研究方向

我国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研究、传统聚落研究、古代天文与建筑研究、生产性城市研究、全生命周期建筑研究、数据库建设、GIS应用等相关方向。

本项目团队计划招收8名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

如果你

对建筑史、遗产保护、数据库建设、

地理信息、GIS应用、计算机技术等

相关研究方向感兴趣

有着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

认真负责的优秀品质

欢迎加入我们的团队!

申请流程

联系人:谭立峰

邮箱:tanlf_arch@163.com

详情请点击http://yzb.tju.edu.cn/xwzx/zxxx/201706/t20170614_296106.htm查看。下载《32450新蒲京2018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申请表(导师团计划专用)》,并于2017年8月25日前将申请表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了解更多导师团相关研究,请搜索微信号 “liuhe_tju”,关注32450新蒲京六合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