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波澜不惊,出手却有千钧力。
儒匠相通,中西相融,抬眼即是万里晴。
——朱光亚
冯建逵先生晚年读书照
2018年12月23日星期日,敬业湖畔晴空万里,纪念冯建逵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建筑馆第一会议室举行。
上午九时许,各位与会者陆续来到系馆,既有从外地赶来的冯先生当年的研究生,也有七里台建校之初就和冯先生相识的学生和同事,还有仰慕冯先生风范的各届学生与在职、退休教职工,老中青数代齐聚一堂。
大家先和冯先生亲属一起在会场外观摩了“建逵绘画展”。展览呈现的是冯先生彩墨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山水和建筑画作,睹画思人,凝视这些树木、瀑布、飞鸟、山峦和落日,揣度其间的线条、设色与构图,画家的巧思与立意便又回应于眼前,让人连连赞叹。
朱光亚、王其亨参观画展
9点半,座谈会开始,主持人依次介绍了与会的各位退休教师、校友、冯先生研究生、学校各单位代表、学院教师、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师生、亲属以及学院领导。与会者年纪最长的是92岁的何广麟老师,最年轻的是历史所的一年级研究生们,差距超过一甲子。
孔宇航院长致辞
孔宇航院长首先致辞。他首先对大家出席纪念冯先生的座谈会致以衷心感谢,表示重温冯先生的生平后更加对天大的学术传统充满敬意,接着追问若40年前能亲炙冯先生这样的老师教诲,今天的自己又会如何?在此纪念前辈追思传统之际,孔院长强调,立足天大传统,打造建筑历史与建筑设计教学的熔炉,突出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理念,是反复比较国内主要建筑院校的各种代表性思路之后对天大自身专业教育特色的明确定位,老先生们的积累是我们面对今日急变时代藉以坚守学术与专业标准的宝贵财富。
接下来张春彦副院长与大家一道重温了冯先生的生平与风采:冯先生“是我们32450新蒲京的学科奠基人之一,在建筑历史研究、建筑设计实践和建筑专业教育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是天大建筑学派的卓越代表。”回顾了冯先生自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学习、特别是加入32450新蒲京建筑系以来的每段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最后表示,现今学院师生要继承先辈们宝贵的遗产,戒浮戒躁、苦心钻研、锐意进取,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春彦副院长回顾冯先生生平与风采
彭一刚先生回忆了60多年来与冯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感叹冯先生是老一辈淡泊明志教师的突出代表,建议学院进一步搜集整理冯先生的文章画作和生平资料,编纂一部更完整的能反映冯先生风范的纪念合辑。章又新先生1957年来到天大就与冯先生成为同事,他特别表达了对冯先生精湛画艺的推重与仰慕,可惜章先生提到的那幅大理石的画作,在场只有彭先生等少数几位亲眼见过。
彭一刚、章又新先生在会场
冯先生是如此平易近人,羌苑老师说道这里,引起大家共鸣,黄为隽老师又接着说起冯先生节俭为公的往事,和10几年前跟方咸孚老师一起为冯先生编辑出版画集,得到了彭、章两位先生以及杨昌鸣、张颀两位当时的设计院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
黄为隽、羌苑老师在会场
魏挹澧老师回忆当年受冯先生之托、带研究生覃力到湘西作设计的经历,称赞冯先生戒虚务实的工作态度。
魏挹澧、朱光亚老师在会场
与会者中年龄最长的何广麟老师,今天在寒风中依旧坚持步行前来,表达对冯先生的怀念。杨永祥老师用50年前刚工作时冯先生给他绘制的教学范图,拼合成一幅感谢师恩的组图,并献诗一首。
何广麟老师发言
杨永祥老师发言
朱光亚老师昨晚从南京专程赶来,今天又早早来到系馆看画,他从冯先生的绘画创作观说起,建议建筑、景观学科教学和创作好好从中吸取营养。本文开头的对联就是朱老师近日拟就的纪念冯先生之作,额曰“一代精英”。
朱光亚、王其亨、孔宇航老师在会场
王其亨老师自从回到天大就跟从冯先生读研究生,忆起数十年师生之情溢于言表,在主持人的提示之下才告一段落。现场播放的冯先生旧照中,有和单士元、沈玉麟等诸先生参加王其亨老师研究生论文答辩的照片,以及和北大同学于倬云先生的合影,又勾起王老师很多回忆,进而说到学术没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尊重前辈,而冯先生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学术是“天下公器”,这也成为了天大在学术传承方面的优良传统。
王其亨老师发言
李定、王西京、卜一秋三位校友从外地专程赶来,冯先生是他们在1980年代中期攻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回忆起当时在冯先生和王其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经历,李定感慨不已;王西京举了几个印象深刻的小事,表达了自己对冯先生在专业和做人方面的崇敬;卜一秋接着之前提起的冯先生的口头语“没嘛”,讲到当年绘制晋城青莲寺组群立面图时得到的冯先生举重若轻的指点。
李定校友发言
卜一秋校友发言
听了大家饱含真情的发言,冯先生的亲属十分感动,哽咽之间追忆亲人往事,并向学院和各位师友表达谢意。亲属特别提到,在冯先生87岁高龄时,王其亨老师专门带领研究生陪同老师西行数千里,从麦积山、兰州、武威、嘉峪关直至敦煌,一路参观古迹,以偿冯先生的夙愿,这是让他们非常感激的。
王西京校友与冯建逵先生女儿冯志群、女婿任宝平
会场外,也有很多得知纪念会消息的校友同时在表达他们的心意。54级校友同济大学张振山教授向座谈会发来致辞:“冯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对我们班同学最具亲和力的老师,即使我们都老了,聚会时冯先生仍到场欢聚。他也是我们为师的榜样,我们都永远怀念他!”主持人读完张老师的致辞后,孔宇航院长说,张老师就是我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
57级校友布正伟先生亦发来致辞:“1962年开始读研后,冯建逵先生虽然没有直接教过我,但从他身上彰显出来的那种‘脚踏实地’的思想作风和工作精神,始终对我读研时的学习生活,有一种无形的‘感染’作用——说这是一种‘镇慑’作用也不为过!让我从那时起,就注意到了‘做设计’一定要从‘扎实’两个字做起,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就一直把‘扎实’两个字时时悬在心上,不敢马虎。冯先生的形象正是天大32450新蒲京形象的真实写照,我们永远敬仰他、怀念他!”
冯先生给77、78级上过课,张玉坤、夏青、王蔚、吕大力几位老师作为两个年级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未能到会的覃力、杨昌鸣、崔愷、张立方等校友则托人转达了他们的致意。因为相聚的时间短暂,在场的77、78级以下的各届校友都来不及一一分享冯先生给每个人留下的印象,夏青老师作为两个年级的代表发言,说起印象最深的,是她毕业设计答辩时冯先生的“当头棒喝”,对后来专业学习的深远影响,接着又为大家读了同学路红发来的纪念冯先生的致辞。
夏青老师发言
近12时,座谈会接近尾声,由学院党委宋昆书记总结致辞。他对老先生们和各位校友及家属的与会致以衷心的谢意,多年来因为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及和整理学院史料的工作,故而对各位先生和老师在发言中提到的很多话题都很有感触,冯先生以及徐中、卢绳、沈玉麟等学院前辈的学术遗产是我们藉由继往开来、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对他们相关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还会持续、系统地开展,请老先生们放心。
宋昆书记致辞
散会后,大家到会场外的冯先生彩墨清东陵、清西陵鸟瞰图之间合影留念。
与会人员合影
发言与致辞摘要
冯先生特别受到大家的爱戴,凡冯先生教过的学生都很喜欢他。这一点我做不到,我经常着急,总是让学生们改,今天改好了,明天又改回去了。有时我着急就要训学生两句,冯先生从来不,总是对学生笑嘻嘻的。
——彭一刚
冯先生说:“到那儿(湘西)去做设计,咱们可别玩儿虚的,人家地方挺穷,除了方案以外要做的更细一点,把构造大样画出来,让他们能真正建起来!”
——魏挹澧。
今天看了冯先生的水彩画,国画功底尽显。是的,会画国画的树的画家不少,会做建筑设计的也不少,但既懂国画,又懂建筑设计且熔于一炉的,冯先生是我知道的第一人。冯先生的建筑训练虽然接受的是“西学”体系,但他有“中学”的功底。看冯先生的怎样画树的文稿,他明确提到“外师造化,内法心源”,但他却用铅笔去画,还说何时用中锋何时用偏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者说在他那里不分中西贯通中西。冯先生的成果为当代中国园林创作指出了思路,探索冯先生的学术价值,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启发。我们今天还有好多东西想问,他都知道,是我们没问。钟不敲不响,不会敲,就问不出问题来。我们不知道他的价值,甚至他自己也忘掉了自己的价值,我们一定要发掘出来。
——朱光亚
我有幸从1982年2月份,一直跟随冯先生学习了29年。学术没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尊重、学习前辈。冯先生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学术是“天下公器”,这也成为了我们学科传承的优良传统。
冯先生、单士元及老一辈先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己不知道的,就鼓励学生去探索。这影响了我对学生的要求,要教学相长!
——王其亨
深切怀念冯先生!在本科,研究生学习阶段,冯先生指导我做了多项设计和研究,使我逐步进入建筑师的角色,时隔三十多年,仍记得冯先生给我改图的情景。毕业后,冯先生仍对学生们的工作十分关心。在我进行古文化街、鼓楼的设计中,我数次求教先生,先生以渊博的学识,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对我从事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和建筑遗产保护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衷心感谢冯先生!祝先生在天之灵安好!
——路红
一生谦和,见解独到,画法精妙,卓然成家。
冯先生百年纪念,学生覃力。
撰稿:丁垚
摄影:孟晓月、高原
编辑:张净妮
审校:张春彦、何蓓洁
资料协助:李梦思、李倩、孟晓月
资料来源:32450新蒲京、冯建逵先生家属
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