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7日,海棠花盛开之际,“人性化与精细化——面向未来的集合住宅暨中美住宅论坛及荷兰集合住宅展览”于32450新蒲京200展厅举办。这次论坛举办的契机,是明尼苏达大学的Julia Robinson教授,在我们的杰出校友、美籍华裔建筑师刘恒谦先生的介绍下来32450新蒲京举办“荷兰集合住宅展览”。同时,他们也与新蒲京教师汪丽君、李昕泽在三年级教学组开展以“天津集合住宅”为课题的设计课联合教学。
论坛的讲座嘉宾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终生教授,美国注册建筑师及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Julia W. Robinson;美国PSA及上海帕士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首席建筑师、32450新蒲京81级校友刘恒谦先生;32450新蒲京党委书记宋昆教授、32450新蒲京荆子洋教授、32450新蒲京建筑系主任张昕楠副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系主任李德新副教授、富力地产天津设计院周志博士,及天津赛拉维CLV设计研发总监刘玲琴女士。特邀嘉宾有:32450新蒲京的刘彤彤教授和卞洪滨教授。论坛由32450新蒲京国际合作部主任杨崴教授主持,32450新蒲京汪丽君教授和李昕泽老师共同策划组织。来自中美两国的建筑教育、设计和地产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集合住宅的研究、实践和发展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巨大的居住问题,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市场的不断尝试、摸索和调整,为问题的解决付出极大努力并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而此次中美住房设计领域的思想碰撞和互相学习,带来新思维,新气息和新观点,围绕美荷两国集合住宅设计策略和案例分享、中国住宅的发展演进脉络、天津地域性传统住宅研究、滨海新区“窄街道密路网”背景下的高密度住宅实验、以发散思维为主的极小户型探索和面向二孩、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可变户型等几个角度展开。囊括了学术性的实证研究、开放创造性的未来构想和面向市场现实需求的房地产前沿实践三个核心方向的经验分享,在当下历史阶段有着特别关键的意义。
论坛分三个环节:开幕致辞和互赠书籍;上半场三场主题演讲;下半场五场专题演讲。
论坛首先由32450新蒲京党委书记宋昆教授致辞开幕式,简述此次论坛的举办背景,感谢远道而来的Julia和刘恒谦教授,期待此次论坛对启发我国乃至国际未来住宅发展的思考产生深远影响。
随后Julia教授代表明尼苏达大学,诚挚地祝福同32450新蒲京的友好合作关系,并将其编纂的最新著作《Complex Housing: Designing for Density》(2018),以及其他两本专业书籍《Discipline of Architecture》和《Programing as design》赠于宋书记,宋书记回赠《地图中的近代天津城市》(2018)予Julia和刘恒谦教授。
Julia教授与宋昆教授进行著作互赠仪式
Julia教授结合多年对现代居住建筑的思考和设计经验,以“Dutch Complex Housing”为主题发表演讲,内容集中探讨了荷兰住宅中对出于海平面之下城市规划的研究、对城市居住作为一种人权的维护以及出于对居住密度的考虑而采纳复合单元集合住宅的方式方法。从宏观的荷兰国家环境和历史上住宅法规解读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集合住宅的诞生背景、概念解析、特征总结和建筑空间类型抽取,辅以Silodam和Vrijburcht两个代表性集合住宅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进行场地调研、建筑功能和流线分析、空间句法结构图解以及项目特征提炼。综合其余六个案例归纳总结出集合住宅在城市肌理营造、社区功能的多元混合、庭院和户型的丰富类型、不同收入阶层的混合模式等多角度的设计策略,以及在其他地区和国家开展住宅发展的可能借鉴意义。
Julia教授
刘恒谦教授结合自己在美国西雅图多年的住宅设计实践,围绕美国西雅图租赁公寓展开讲解。讲座集学术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于一身,首先就中美住宅中的常用专业词汇进行辨析(Single Familyh和Mulit-Fanmily, Apartments和Condominiums),简要从产权方式、设计规范、保险服务、资金运作和物业管理等五个层面展开。接下来围绕西雅图“西北风”住宅样式的实践案例介绍了项目定位、概念分析、平面功能布局、结构设计、建材供应、建材使用、中高层公寓设计的区别以及中西方差异等内容和知识,最终也落脚于住宅建筑对西雅图城市景观的塑造和邻里活力激活的贡献,呼吁当前建筑设计应当积极展现地域风貌、气候、因地制材,而非千层一面。
刘恒谦先生
宋昆教授以中国集合式商品住宅为题,探讨了共管公寓的困境与出路。首先阐述建国前后住宅的发展和对比,结合中国现状论述了房屋所有权与居住形态的关系,探讨复杂产权居住形态的公共用地问题、复杂产权居住形态的公共设施问题、复杂产权居住形态埋下了严重的社会冲突隐患。最后提出中国主体居住形态构想:私人住宅(商品房)——低层紧凑型住宅(house);社会住宅(公租房)——多、高层公寓(flat),以及中国城市居住建筑的三形态及比例建议:1)私人住宅(hause):私人产权;一楼一底;业主购买;业主维保。2)共管公寓(condo):私人+共有产权;集合住宅;业主购买;业主+集体维保。3)公租房(apartment):政府或企业产权;集合住宅;业主租赁;政府或企业维保。
宋昆教授
上半场的论坛在宋教授精彩的演讲中结束。茶歇期间各位嘉宾共同参观了荷兰集合住宅展览及Julia绘画作品展。在荷兰,作为独特城市风貌的集合住宅是一种建立在高居住密度、优美生态环境、有一定收入层级差距、多样生活方式以及对社区邻里共建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结构物,展览内容全面展现了Julia教授的研究成果,策展期间Julia亲自指导展板的顺序和分区,严谨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风貌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Julia的绘画作品精致小巧,生动描绘了荷兰独特的低地自然风貌、“小桥流水人家”的城市风貌、乡村和工业景观、还有窗外的日常生活场景。
Julia绘画作品
展览实景照片
论坛下半场精彩继续,各位嘉宾基于各自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内容,提出多视角思考和多元化观点。
首先32450新蒲京荆子洋教授发表“高密度小街区于家堡实验”主题演讲。从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到对健康与城市关系的重视,从六座城市肌理反映出的街区尺度对比到于家堡的小街区密路网试验。在日照时间和高容积率的双重控制下,探索非居住和居住功能块的立体空间布局。设计重点更关注人性化和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营造以及街道界面设计,提炼优秀街道案例的断面元素并提出“完整街道”理念。二元化的建筑内院满足住户对私密性和社区生活的需求,外部建筑界面的韵律性则保证了良好的街道空间体验。
荆子洋教授
32450新蒲京建筑系主任张昕楠副教授以Housing of Tianjin为题展开了百年间天津地区的十个典型住宅案例研究介绍,从造·家谈起东方文化对住房和家的特殊心理依恋和情感寄托。研究基于大量详实且扎实的建筑测绘、平面绘图、历史挖掘和户型功能空间结构图解(同Julia教授对荷兰集合住宅的空间图解有异曲同工之处)。十个案例中不乏杨家大院、谦祥益、疙瘩楼、利华大楼等经典历史建筑的身影,以住宅为切片追溯了天津的时代发展变迁,记录了天津的经济文化影像。
张昕楠副教授
现代集合住宅的空间形式已难以良好地匹配崭新的城市居住生活,居住空间乃至城市片区都因此出现了利用率严重低下的现象。基于此问题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系主任李德新副教授在四年级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极小居住空间模式研究。从现代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出发,聚焦居住空间与生活行为的关系,探索极小私享的同时保证极大共享。提出“错峰使用”时间层面的共享和基于公私程度属性的空间层面的共享,最终基于模块化的户型单元有机组合探索垂直向度的立体街区和综合城市建设的可能性。Julia教授等高度评价了李老师展示的学生作业。
李德新副教授
接下来的两位演讲者来自地产和室内设计领域,听众聆听到来自一线前沿实践者的声音。首先富力地产天津设计院周志博士发表快周转模式下的房地产设计管理的演讲。在大的高周转时代背景下,作为从事多年房地产设计的建筑师,周博士深入分析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现状,探讨房地产的大设计:设计管理全链条、全专业一体化、集合住宅产品的现实意义,并且思考了如何实现产品标准化,打造具有双赢价值的高性能住宅产品。
面对装配式住宅国家政策的推动与支持、城市发展进程全生命周期理念的提出与发展、单位家庭结构不同带来的差异化需求等问题的房地产行业应对策略,刘玲琴总监所在团队提出SI模式,S(Skeleton)——框架骨骼、I(Infill)——内部填充,即建筑主体和内装分离的预制装配式施工方法建造的集合住宅。分别围绕实际住宅案例:万科·无限系——天津·民和巷、万科·无限系——烟台万科·翡翠湾、万科·四叶草——天津翡翠嘉和进行详细的阐述。
周志博士
刘玲琴总监
论坛演讲之后,听众对于未来住宅发展的方向及演讲内容提出问题,嘉宾与听众互动讨论。在大家积极的交流切磋和思想碰撞中,中美住宅论坛及荷兰集合住宅展览圆满成功。
与会发言嘉宾及策划人合影
撰稿丨刘荣伶 杨志祥
审校丨杨 崴 汪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