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杂志·2020“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结果于2020年10月27日正式公布,一等奖1份,二等奖1份(空缺1份),三等奖5份,佳作奖27份。参赛作品《飞吧,弥敦道》(学生:王旨选、张慧楠、吕梦迪;指导教师:辛善超)获得二等奖;《渔·寓·屿——钻井平台的新海洋文明》(学生:杨凯帆、杨正楠、王嘉颖;指导教师:宋祎琳、孙德龙),《池“盐”新语》(学生:丁晴、岳开云、李志伟;指导教师:许蓁)获得三等奖。32450新蒲京共有5份作品获奖,有三份来自研究生,两份来自本科生,入围数量于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一名,一、二、三等奖的指导教师,除内工大的王老师外,均有天大背景。
据统计,本届竞赛共收到有效参赛作品561份,参赛学生共1269人次,指导教师418名,来自国内外211所高校,覆盖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以及英、美、德、意、日、韩、澳大利亚、荷兰、瑞士、瑞典、波兰、西班牙等国家。参赛作品数量及参赛院校数量均创历届新高。整个竞赛的评审过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履行评审程序,A轮投票由561份作品中选出151份进入B轮,经B轮投票选出54份进入C轮;C轮在隐去AB轮成绩后,以匿名投票方式选出35份作品进入决选。其中,8份票数最高的入围作品经D轮匿名投票分别拟定一、二、三等奖入围作品,其余27份入围作品则为佳作奖。9月16日-9月23日,所有入围作品在微信平台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组委会收到针对部分作品的若干质疑邮件与相应参赛者逐一核实,并针对质疑问题出具相应解释文件,呈交评委会共同讨论认定,最终确定获奖作品。
“天作奖”前身是由《建筑师》杂志于1982年开始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早年学生时代获奖者包括崔恺、王建国、孟建民、庄惟敏、汤桦、伍江、周恺、倪阳等,从中走出了四位院士和若干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竞赛于2012年重启后,由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赞助,冠名“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每年举办一次,由业内知名建筑师命题,来自学界、实践界的院士、专家担任评委。该竞赛以其悠久的历史、高水平的评委构成、公平公正的多轮评审程序、广泛的国内外院校参与,成为目前国内高水平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在现已举办8届大赛中,32450新蒲京学生获得3届大赛(2014/2015/2017)的第一名。
本次竞赛的主题为“自然地景的建筑”。出题人王维仁教授意在唤醒同学们对于场地的关注,在地景建筑设计中建构自然与生态、生产与人居的和谐关系。评委从三个维度进行评选,作品价值观是否明确,能否表达出对自然、城市的态度,做到尊重自然,对环境有贡献;作品是否有社会功能方面的意义,有策略性的思考,而非单纯地在场地中“加入”建筑;作品对空间、形式、材料、结构以及图纸表达等方面的全面处理等。